制台、撫台、藩台、臬台,看得人一頭霧水,清朝地方官制太複雜了

2025-05-20     花峰婉     反饋
2/3
巡撫是一省的地方長官,負責處理一個省的行政事務。很多人想當然認為每個省都設有一個巡撫,其實這是不對的,清朝總共設有十二位巡撫,遠低於省級行政區劃的數量。這是因為一般來說,總督所在的省份是不設立巡撫的。在沒有總督的省份才會設立巡撫,這叫「督撫不同城」。不過也有「督撫同城」的情況,例如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就同在福州,湖廣總督和湖北巡撫就同在武昌,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同在廣州,雲貴總督和雲南巡撫同在昆明。

巡撫通常是從二品,如果有兵部侍郎銜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銜,就是正二品,巡撫基本上是不可能加大學士銜的。有兵部侍郎銜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銜,和總督一樣,就有了節制本省軍隊和監察官員的權力。巡撫通常被尊稱為「撫台」,這很好理解,巡撫的「撫」。

總督和巡撫都是由皇帝任命,總督雖然級別比巡撫高,但卻並不是上下級關係,巡撫並不是總督的下屬,總督對巡撫只有節制權,說白了不過就是指導權。所以總督就很可能壓不住比較強勢的巡撫,總督和巡撫出現矛盾,當時就被稱為「督撫之爭」。

總督和巡撫這種職權重疊,而且關係又攀扯不清的狀況,表面上看是一種內耗。但真正的目的是皇帝為了避免地方大員一人獨大尾大不掉,而刻意安排的制衡制度。

另外,地方上的軍權也是和督撫制度分開的,總督和巡撫只有對本地軍隊的節制權,而沒有實際指揮權。對於軍隊系統,是由八旗的駐防將軍和綠營的提督負責指揮。直到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各地,八旗和綠營無法有效對抗,地方督撫自辦團練,這才打破了原先督撫不能指揮軍隊的祖制。

除了總督和巡撫,清朝的地方官制還設有布政使、按察使和學政來負責具體的地方事務。

布政使負責一省的財政和人事,通常為從二品,級別僅次於總督和巡撫,被尊稱為「藩台」。

按察使負責一省的司法和治安,通常為正三品,級別在布政使之下,被尊稱為「臬台」。由於按察使要負責治安,所以有一部分綠營的指揮權。

布政使、按察使雖然都是總督和巡撫的下屬,但總督和巡撫卻沒有任免權,而是由皇帝和吏部任免。顯然,這也是皇帝對地方官員的制衡。總督和巡撫不但沒有對布政使核按察使的任免權,而且布政使和按察使還有直接奏報皇帝的權力,可以對總督和巡撫進行監督和舉報。

學制是提督學制的簡稱,顧名思義,就是負責進學科舉的官員,尊稱自然就是「學台」了。學制的情況和布政使、按察使不同,通常是由皇帝直接派遣京官(如翰林院編修)來擔任,負責主持當地的科舉考試,督察各級學官,品級也不固定。是在各地舉行科舉時,由皇帝親自選派官員來各地主考,所以學制的品級就是他們之前官職的品級。

雖然學制沒有太大的實權,就是負責科舉考試。但在古代科舉考試是頭等大事,是所進入仕途的門檻。

而且科舉中榜,就算作是當年主考學制的門生。這種裙帶關係,在古代官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學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有點欽差的意思,所以地方上也都會很給面子。皇帝一般也都是選派科舉成績優異的京官來丹恩學制。同時,擔任過學制,就有了豐厚的人脈資源,對於本人的仕途也是大有幫助的。
奚芝厚 • 315K次觀看
舒黛葉 • 45K次觀看
奚芝厚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12K次觀看
福寶寶 • 52K次觀看
奚芝厚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0K次觀看
喬峰傳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舒黛葉 • 38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花峰婉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19K次觀看
舒黛葉 • 9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呂純弘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14K次觀看
舒黛葉 • 24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