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得不再提一下李嘉誠的房產價值三定律:決定房產價值的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
江南地區本就是全國經濟中心,都城南京的存在把政治中心也留在了江南,如此一來全國的資源都要向江南匯聚。
日後朱棣遷都北京,但由於南京利益集團已然成型,朱棣在遷都的過程中對南京進行了極致的安撫,南京的班底幾乎不動,其在江南的勢力幾乎被全盤保留,在日後的整個大明王朝,南京方面都是一支影響力不小的勢力。
日後大明王朝的都城雖然是北京,但是江南的經濟優勢,文化優勢,再加上南京政治副中心的地位加持,江南士紳們可以通過科舉這一階梯打通政商旋轉門,在加強對南京這一政治副中心的控制的同時不斷向北京這一政治中心滲透。
待明末東林黨崛起後,江南士紳們控制大明王朝的目標初步達成,通過結成利益集團的方式,江南士紳們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帝國的決策,這大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了他們的大明。
但江南士紳們以這種方式獲得的權力終究是「偷」來的,是脆弱的,它既沒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製做背書,也沒有放任自流的政治傳統做保證,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皇帝,還是可以用太監來打擊一下江南士紳勢力的,維繫江南士紳利益的只是那多年編織的關係網;在這種脆弱的關係中,江南士紳們儘管得了權力,但卻沒有安全感,總之,它並不舒服。
江南士紳們以這種尷尬的方式得來了脆弱的權力,而為了維持這種脆弱的權力,其必須把更大的精力和資源放在鞏固集團利益上,所以東林黨越到後期越封閉,而江南士紳越到後來越貪婪。
江南士紳只是大明王朝的寄生者,所以對於這個王朝的存廢,其能夠單純地從利益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
人總是會從歷史裡尋找未來的答案,但歷史從不簡單重複,面對崛起於白山黑水間的滿清政權,江南士紳似乎並不抗拒,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滿清不過是另一個蒙元。
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滿清經常用鐵拳來讓喜歡做春秋大夢的江南士紳明白:誰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
鐵拳與統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