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禁軍是八十萬還是四十萬,都教頭加上教頭,總共才有三百人,這些人在禁軍中都是橫著走,著裝跟其他兵將不一樣,伙食也遠比其他兵將好得多,難怪林沖寧肯忍受高家父子的欺凌,也不肯棄官出走了——王進離京是不想讓老母親擔驚受怕,因為在古代首重孝義,母親遠比妻子重要,拋妻棄子(如劉邦劉備秦瓊)司空慣見,要是不孝父母,那就是十惡不赦了。
不重視訓練的軍隊是不可能有戰鬥力的,宋朝軍隊雖然很弱,但也沒有太鬆懈訓練,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都曾下詔:「殿前、步軍司兵各置都教頭掌隸教習之事,弩手五營、弓箭手十營、槍刀標排手五營各選一人武藝優者奏補。殿前、馬步軍司見管教頭,別選事藝精強、通曉教像體法者,展轉教習。」
想當教頭,必須是本營(指揮)中武功最高的一個,各營高手經過再經過比試,這才能正式成為教頭,而教頭是要在皇帝那裡挂號的,也就是教頭名單是要經過皇帝審閱存檔的,所以高俅要想修理林沖,必須找到有力的藉口,而且他是沒有權力直接免職或殺掉的:高俅把林沖送交開封府,那就是等於交給皇家處置了——宋朝真正的開封知府一般由太子(也有一部分親王)兼任,非皇族而負責常務的叫「權知開封府」,也就是替太子和親王辦事,包拯當過三司使、樞密副使、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但從來不是開封府和一把手,他就是「權知開封府」。
連趙佶那個昏君都知道教頭的重要性,高俅自然不敢對可能是教頭,也可能是都教頭的林沖隨便下毒手。
施耐庵可能沒寫清楚,所以《水滸傳》中有些丟字落字,比如介紹周昂的時候,可能就丟了一個「都」字:「楊太尉已知節次失利,再於御營司選撥二將,就於龍猛、虎翼、捧日、忠義四營內,各選精兵五百,共計二千,跟隨兩個上將,去助高太尉殺賊。 這兩員將軍是誰?一個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官帶左義衛親軍指揮使,護駕將軍丘岳;一個是八十萬禁軍副教頭,官帶右義衛親軍指揮使,車騎將軍周昂。」
施耐庵文字可能有些疏漏而丟了周昂的「副教頭」中的「都」字,但是他提到的五百精兵和四營名稱,卻跟《宋史》完全吻合。
林沖是二百七十教頭之一,還是三十都教頭之一,《水滸傳》中也有不同說法,操刀鬼曹正向青面獸楊志介紹自己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小人原是開封府人氏,乃是八十萬禁軍都教頭林沖的徒弟。」
熟讀水滸原著的讀者諸君,可能早就從林沖的裝束中看出了他的品級不低:「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
綠袍說明林沖至少是六品武官,龜背銀帶更是了不得,那應該是皇帝欽此給教頭們的特殊標誌:「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以下升朝官、雖未升朝已賜紫緋、內職諸軍將校,並服紅鞓金塗銀排方。雖升朝著綠者,公服上不得系銀帶。」
普通綠戰袍軍官是不許系銀帶的,林沖沒有賜紫緋(享受三四品待遇)卻公然扎著銀帶上街,那就是獲得殊榮的「顯擺」。
這樣看來,林沖雖然是五六品武官,但是因為武藝高強表現出眾,所以在高俅面前也很吃得開。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林沖只是一個連排級小軍官,或者連軍官都不是,又怎麼敢在太尉高俅面前熟不拘禮:「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寶刀,胡亂不肯教人看,我幾番借看,也不肯將出來。今日我也買了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試。」
如果高俅不是給林沖三分面子,林沖如此「死纏爛打」,估計早就被高俅喝令「叉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