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人被譽為千古一帝,但是其都做過一些惹人非議的事,如同秦始皇的暴政,讓無數百姓生活困難;漢武帝的性格偏激,好大喜功,注重軍事,忽視內政,以致於民不聊生;唐太宗則是靠殺兄弟上位,和晚年時做過一些荒唐事;而宋太祖和李世民差不多,李世民是殺兄上位,他是滅舊主造反上位。
但上位後的趙匡胤怕自己的部下也學他造自己的反,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但唯獨放過一個人,也恰巧就是這個人奪了他的江山,那你知道他是誰麼?
黃袍加身成了帝
要想了解「杯酒釋兵權」之後的漏網之魚,就要先了解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不是通過正常手段奪得的皇位,而是用一種別樣的方式,這也是他後來「杯酒釋兵權」的原因。
當時的五代十國,是一個混亂時期,群雄割據,每個人都想坐一坐那個皇位,因此兵變的也不少。後周的統治者柴榮深知這一點,所以在去世前把手握軍權的張永貴免職,提拔自己的心腹趙匡胤上位,哪曾想最後就是這個心腹背叛了自己,顛覆了後周的江山。
說起柴榮還算賢明的君主,但是其命短,在本應大展宏圖的時期去世了,以至於讓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繼位。可柴宗當時才七歲,一個幼子,又有誰會服他,甘心聽他調遣呢?
於是各地的節度使都有了自己小心思,暗中聚兵圖謀造反,其中也包括當時的趙匡胤。
當時正值柴宗繼位的第二年,在符太后和小皇帝的帶領下,群臣都在皇宮內吃飯,以此來共度新年,哪曾想歌舞剛準備上,就有士兵來報,說邊境告急,敵國入侵。
符太后和小皇帝當時就慌了,忙派心腹大臣趙匡胤前去領兵抗敵,而如此正好遂了趙匡胤的心思,隨即就帶兵出發。
來到陳橋當晚,趙匡胤決定大軍在此休整一夜,晚上趁著眾人喝的大醉,他的弟弟和趙普就聯手策劃了一個政變。
第二天白天,眾將士直接將準備好的黃袍強行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大喊擁護其登基稱帝。這讓趙匡胤騎虎難下,於是就揮軍回了都城,逼的小皇帝禪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也就是北宋。
但是這一切真的都是巧合麼?其實不然,後來都是趙匡胤的謀劃。
首先就是在大年期間外敵入侵,讓趙匡胤得以帶兵出京城,但這一切太巧了。
據《宋史》記載:「在趙匡胤起兵後,契丹和北漢軍隊就撤了。」
他們怎麼會來的那麼巧,又走的那麼巧。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種就是趙匡胤派人謊報軍情,為了自己能帶兵出都城,因為在都城內有人制約,一切行動都不方便進行。
第二種說法就是趙匡胤提前和鮮卑和北漢軍溝通好了,讓人幫忙演一場戲。但是無論哪種,都和趙匡胤有關。
畢竟趙匡胤何許人也,怎麼可能在戰前喝的酩酊大醉,還對自己部下所作之事一無所知?從後面「杯酒釋兵權」就能看出他是一個謹慎的人。
因此這一切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趙匡胤本來就知道此事或者此事就是在他的默許在進行的,好給自己造反找個理由,不至於那麼難看,畢竟臣子弒主傳出來會影響英名。
還有就是黃袍和詔書,黃袍乃至黃色的衣物在當時那個社會下都是屬於「違禁品」的,因為黃色是皇帝的象徵,也是皇家專屬,尋常人家不可能得到。睡一覺第二天醒來黃袍就準備好了?還正好合身?這未免有點離譜了。
由此可見趙匡胤是通過掌權而後起兵造反的,得位不正這是因。
終是杯酒釋了權
而有因必有果,果就是當了皇帝之後的他也怕自己的臣子會出現這種這種情況,畢竟先例擺在這裡呢,因此也就有了後面的「杯酒釋兵權。」
此事發生在建立宋朝後不久,當時的他還沒有過分懷疑當年擁護自己登基的將領、老兄弟們。只是加強了對禁軍的控制,畢竟他自己之前就是禁軍統領,而後又採取了一些別的集權措施,並沒有對兄弟們下手。
但是很快這一切都因為一次談話而改變了。
趙匡胤為了不想讓自己辛苦建立的宋國也成了如之前其他國家那樣的短命王朝,就找來曾間的「老部下,老兄弟」,現在的大宋宰相趙普問截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