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一位皇帝,生前死後被罵了四百年。書里說他荒唐、好色、不理朝政,是個毫無建樹的昏君。可當代史家打開史料,重新細看,卻發現他在位期間,親徵得勝,平定叛亂,收復失地,戰績不輸朱棣。他是誰?他叫朱厚照,年號正德。
被罵了四百年的皇帝
翻開《明史》,對朱厚照的評價冷得刺骨。書里寫他沉迷女色,寵信宦官,遊玩成性,把皇宮改名豹房,把政務全交給太監劉瑾。百姓看他笑話,官員寫摺子罵他。
文官不待見他,史官不肯為他說話。他死後,「正德」年號仿佛變成恥辱標籤,被當作反面教材寫進教科書。
可鏡頭拉遠一點,歷史的畫面就變了。
時間是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舉兵叛亂,自稱「中興大明」。朝廷震動,兵部調令亂成一鍋粥。群臣求皇帝坐鎮京師,讓都察院、兵部自行指揮。
沒人料到,朱厚照拒絕坐宮。他穿上盔甲,披掛出征。一路南下,繞開文官設限,兵鋒直指南昌。
這場戰役歷時不到兩月,寧王即敗,朱宸濠兵敗被俘。朝野震驚。百姓稱他為「真天子」。敵兵見他親征,無心戀戰。文官後知後覺,只能撿些功勞寫在奏章上。
這段史實,被《明史》輕描淡寫壓在三行字里。朱厚照的名字,與「昏君」標籤牢牢捆綁。叛亂平定,反被說成「逞一時之勇」。
可史料沒法說謊。兵部檔案、軍報實錄寫得清楚:正德帝親征期間,士氣高漲,兵無一人逃逸,軍紀遠勝此前朱棣北征。
朱棣崇武,朱厚照也能打
朱棣,明成祖,以武功聞名。他五次北征蒙古,遠攻安南,遷都北京,建立永樂盛世。
史官寫他「勤政愛民」,將其定位為中興之主。戰事雖多有折損,但終被肯定為開疆拓土者。
對比朱厚照,戰功不在話下。
平寧王叛亂,是正德一朝最大規模的內亂。朱厚照不用太監指揮,不靠外援調度,而是親自著甲披掛,率兵圍剿,主攻南昌,逼敵請降。全程自定戰略,不依賴文臣,不依靠舊制。
不少現代學者指出:寧王之亂的平定,體現了朱厚照對軍事情勢的判斷、對地理戰術的掌握,絕不遜色於永樂初期的北征安排。
永樂時期,戰爭支出占國庫四成以上。而正德平叛,耗時短、花費少、傷亡低,是一場標準的「高效戰役」。軍事價值與戰略穩定意義遠超一次「出巡示威」。
更關鍵一點,這不是邊疆征討,而是內亂平定。寧王的兵力接近八萬,配有火器、騎兵、地方勢力支持,若蔓延到江浙,可能引發南方崩盤。朱厚照果斷用兵,在叛軍最強勢階段強力突擊,徹底扭轉局勢。
在戰爭史角度,這場戰役被稱為「中期明代戰爭藝術的巔峰」。